俄罗斯文学之旅
真正的俄罗斯文学爱好者至少应该去一次莫斯科。要知道,甚至莫斯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曾有多少伟大的文学大师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印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早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最好背上双肩包,在这座城市中漫步,去亲自了解它的文学魅力。
[img=468,375]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1318fsr8msxs9anzmixn.jpg[/img]
我们的旅程将从莫斯科市第一座“文学”纪念碑,即始建于1880年的普希金纪念碑 (1),慢慢展开。亚历山大·普希金在莫斯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最早居住过的房屋并未保留下来,但诗人接受洗礼的耶洛霍夫教堂保存至今(位于鲍曼地铁站附近,斯巴达克斯大街15号)。诗人长期生活在大哈利托尼耶夫巷,而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拉林一家后来也正是搬迁到此处。也许,在莫斯科与普希金有关的地点中最有名的当属阿尔巴特街53号,诗人与年轻貌美的纳塔利娅·冈察洛娃(Natalya Goncharova)结婚后就住在那里。今天,普希金纪念碑已成为莫斯科市民和游客最喜爱的见面地点。因此,如果您的俄罗斯朋友约您在“普希金旁”见面,可千万不要感到惊讶!
[img=468,312]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1441nooo5op57yz1kaky.jpg[/img]从普希金广场向红场方向前行,行至特维尔大街14号,就可以看到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2)。1935年至1936年,作家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时光。参观完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建议您一定要去光顾位于同一座大楼的“叶利谢耶夫”食品店(苏联时期曾叫做“1号食品店”)。叶利谢耶夫是一位商人,这座大楼曾在1898年至1917年期间归他所有。一百多年来,叶利谢耶夫食品店不仅以出售种类繁多的各色食品著称,其风格华丽独特的内部装饰也绝对让您不虚此行。
[img=468,0]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2043kkfq0gz3ffg5nqr2.jpg[/img]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70.82 KB)
图中: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
1884年,刚刚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年轻医生安东·契诃夫搬到莫斯科市中心居住。几年后,已经成为杰出作家和剧作家的契诃夫搬入萨多沃-库德林街6号。如今,这里已成为契诃夫故居博物馆。博物馆内再现了当年契诃夫的生活时的原貌,内部陈列着作家的个人物品、早期作品和手稿。沿特维尔大街继续前行,转入卡梅尔戈尔巷,这里建有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卡梅尔戈尔巷3号)(3)以及契诃夫纪念碑。莫斯科戏剧爱好者会告诉你,只有在这家剧院才能看到根据契诃夫的名著《樱桃园》、《决斗》以及作家其他作品改编的剧目。一票难求,因此最好提前预定。
[img=468,0]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2148eeyssjeyfscd1yd5.jpg[/img]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54.84 KB)
图中: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
离开卡梅尔戈尔巷,我们来到了卢比扬卡区和“中国城”区。这里与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和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雅可夫斯基非凡又生动诗歌的爱好者一定会喜欢这座故居博物馆(4)(位于卢比扬卡巷3/6号)。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通向4层社区公寓的楼梯,马雅可夫斯基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1年,直至1930年4月遇刺而亡。博物馆的布局如同诗人的生命一样不同寻常,在一个空房间中摆放着普通的玻璃柜,感觉就像是在和诗人进行亲密无间的对话。很少有人知道,马雅可夫斯基曾写过几篇关于中国的诗歌。在自己的作品中,马雅可夫斯基将中国称为“茶叶和稻米的故乡”,在那里“一个中国小男孩对俄罗斯人的到来很高兴,他像迎接自己亲兄弟一样迎接着我们”。离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一步之遥的是莫斯科最有名的书店之一“地球书店”(Biblio-Globus,位于米亚斯尼茨大街6/3号1栋),文学爱好者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这里不仅有俄文原版,更有用世界多种语言出版的俄罗斯书籍。
[img=468,0]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3149c3suj4d26j2ux2x8.jpg[/img]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5.97 KB)
图中: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卢比扬卡街一直通向“基塔城”(Kitay-Gorod)。乍一看,名字与中国有关,而实则来自“基塔”一词,是指建设堡垒时使用的捆绑在一起的木杆,但从字面上看正好可以翻译成“中国城”。位于这里的西特洛夫广场(5)是莫斯科市最有趣的广场之一。19世纪时,该地区因布满商铺和劳动力市场而出名。每天,都有来自农村的石匠、泥瓦工、木匠、门卫和各种杂工聚集在希特洛夫卡找工作。市场周围的小酒馆和客栈里则全部是包括小偷、乞丐和酒鬼在内在城市最底层生活的人。马克西姆·高尔基就是在这里亲自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他所收集的素材成为话剧《底层》的创作基础。描写莫斯科日常生活的作家弗拉基米尔·吉利亚罗夫斯基这样描述那时的希特洛夫卡:“希特洛夫卡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一直呈现一片昏暗的景象。在走廊和通道交织在一起的迷宫中,在破旧小客栈中通向各楼层的楼梯上,没有一丝灯光。住在这里的人已学会了如何找路,但陌生人千万不要进来。的确,没有一种力量有胆量进入这一黑暗的无底洞中”。1923年,希特洛夫卡贫民窟被拆除,1935年至1944年期间,希特洛夫广场与旁边的同名街道曾被以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名字命名。希特洛夫卡至今保留着古老莫斯科的气息,这里绝对是值得一游的古迹。
[img=468,0]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31564qkpn5ydn415pm3z.jpg[/img]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5.74 KB)
图中:西特洛夫广场。
从“基塔城”出发沿瓦尔瓦尔卡街继续前行,经过红场旁边的大莫斯科河桥,我们来到大奥尔德纳克街,著名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纪念馆(6)就位于这里(大奥尔德纳克街17号)。阿赫玛托娃的文学天赋为俄罗斯国内外读者所熟知,但很少人有人知道,安娜·阿赫玛托娃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正是通过她的努力,俄罗斯读者才第一次了解到屈原的长诗《离骚》,以及李白、李商隐等许多中国诗人的作品。苏联著名外交官、汉学家尼古拉·费多伦科(Nikolay Fedorenko)回忆起合作翻译《离骚》时表示,阿赫玛托娃对文学的纯洁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他说:“她认为,哪怕诗行当中有一个不恰当的单词,也会破坏文学艺术大师的创作意境”。1938年至1966年期间,阿赫玛托娃一直在大奥尔德纳克街居住。如今,13号公寓已被改建为纪念馆,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凭吊这位伟大的俄罗斯女诗人
[img=468,0]http://so-e.ru/data/attachment/forum/201210/31/13320064ycaxhe41eszh14.jpg[/img]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39.8 KB)
图中:安娜·阿赫玛托娃纪念馆。
现代莫斯科以色彩斑斓的商店橱窗和风格迥异的城市广场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然而,如同几百年前一样,这座城市真正的秘密全部隐藏在老城区的街道中。在那里游览,一定要去参观那些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的博物馆,你会对他们进行更加近距离得了解。
作者:塔季扬娜·先科娃(Tatyana Schenk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