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与他的成名作《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雕像是米开朗基罗23岁的成名之作。
云石雕像高175厘米、宽195厘米,位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瘫然无力的躯体,目光中流转着淡淡的悲悯,她头巾上参差不齐的褶裥却透发着不凡的肉体与精神之力。作品出世后,整个罗马艺坛皆难以相信这件无与伦比的杰作是出自年仅23岁的米开朗基罗之手,甚至有人认为是克里斯多弗罗·索拉里,于是他不得不在圣母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 这是他终生唯一签名的雕塑作品。
米开朗基罗接受这件雕刻时,正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领袖萨伏纳罗拉被教庭火刑,此事深深地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决定将自己的崇敬和哀悼注入作品。
在构思时毅然超越一般哀悼的情节,大胆地将萨伏纳罗拉的精神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融在一起塑造圣母和基督的形象。
他紧紧把握基督临终前的表白:“我一向是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进行构思,萨伏纳罗拉这个为民请命的“殉道者”形象正是他心中的基督,而圣母象征祖国意大利,祖国为失去伟大的儿子而哀悼。正是因为有了对萨伏纳罗拉真实的崇敬情感注入,成就了作品。
米开朗基罗创造的圣母体现了青春的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
在创作过程中,红衣主教格罗斯拉耶来看他雕刻的进展情况,惊奇地问道:“告诉我,我的孩子,圣母的面貌怎么能比她的儿子还年轻呢?” 米开朗基罗回答道:“主教大人,在我看来,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所以她能青春永恒。”主教对米开朗基罗的回答感到十分满意。
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米开朗基罗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为了使作品呈现光彩,对最细微部分,用天鹅绒细心地磨擦,直到石像的表面完全平滑光亮,就连观众见不着的地方,也打磨得十分精细。
米开朗基罗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观者能从逼真的外形上强烈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痛楚。我们可以感受圣母的美是直觉的,而她的哀是本质的。这一切使得大理石赋有了生命。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绘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作为艺术生的你,喜欢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吗?
意大利将会带给你无限艺术体验!留学就选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