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欧杂谈:华沙第34届电影节,中国电影为何如此的贫穷凄惨(页 1) - 波兰留学生论坛 - 留学生论坛·爱在欧洲

页: [1]

波兰萃欧 发表于 2018-10-27 21:38

萃欧杂谈:华沙第34届电影节,中国电影为何如此的贫穷凄惨


作者简介:Mallory,硕士学位,有互联网领域创业及波兰文化领域投资经验,对波兰中小学留学有非常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及孩子在波兰本地课外发展的各种资源。用自己的话总结就是,搞过IT,当过果农,搞过波兰电影,参与过波兰重大项目投资,有点杂。


2018年12日-21日是第34届华沙国际电影节,在华沙科学文化宫你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全部都有英语字幕,影票价格15-20兹罗提,比平常普通院线的还要便宜,如果对电影感兴趣推荐去看看,通过电影,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本文的重点不是来讲华沙电影节的历史或信息,而是要聊聊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本次华沙电影节,唯一在院线放映的中国电影是“ MAŁA YUN JI” 《矮婆》,上海电影节负责人、本片的导演均到场助阵,以一个非专业电影爱好者的眼光来评论,电影拍摄手法很好,导演真的非常用心,故事很流畅,让你忍不住想要看主人公命运的发展,从电影艺术水平的角度,个人认为值得称赞,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12岁的留守儿童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腿脚残疾的奶奶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她在上学的同时,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艰苦的日子里,部分同学不得不辍学,相继离家,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开始独立面对残酷的生活和人生。这是一部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教育为题材的公益电影,导演的初衷是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关注这部分人群,为她们做点事情。


我本人非常喜欢电影文化,在我的理解,电影不仅仅是讲故事,电影同时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流工具,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也是展现我们中国精神、中国风采,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舞台,我一直不明白,像《矮婆》这样的电影放到国际电影节上,在传达什么?传达中国的贫瘠落后,人民生活疾苦?在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这部电影是一带一路等送展影片,跟一带一路有什么关系,难道一带一路也是在传播中国人民的疾苦?


电影结束后,同去的波兰友人问我,这是中国哪里啊?我去的中国也有十几个城市怎么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地方,所有城市都是高楼林立,开玩笑的说难道我去的不是中国?至少我看到的,在这个人波兰身上,我们通过我们的电影所体现的和传达了一个贫瘠疾苦落后的中国形象,我相信该场电影小100号波兰人无一例外也有同样的感受。但为什么这样的故事情节会被选中,这样题材的电影和中国的主流社会生活吻合吗?选送到国际舞台究竟有何重大意义?


回顾一下从我所知道的曾经获得国际大奖的几部知名中国电影。1989年《红高粱》(张艺谋),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我奶奶”出嫁路上与轿夫于高粱地里野合,怀上轿夫的骨肉嫁给了李大头,影片里“我爷爷”往酒缸里撒尿无意中酿出好酒,片中还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血淋淋的杀人剥皮场景。


《本命年》(谢飞),1990年出品,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及杰出个人成就奖,讲述了北京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爱情受挫、犯罪、死亡的故事。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年出品,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秋菊打官司》(张艺谋),1992年。小山村里,村妇秋菊的丈夫王庆来在与村长争执时被对方踢伤下体,整日躺在床上。秋菊气不过,一纸诉状将村长告到了乡政府。乡政府调解后,村长把钞票直接扔在地上拒不道歉。秋菊被激怒,立誓要讨个说法,于是她挺着个大肚子和妹妹来到县城,开始了漫漫告状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


《活着》(张艺谋),1994年,文革苦难。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


《过年回家》(张元),1999年。讲述的是农民工小三与大学生阿璟在外务工谋生,过年回家的一系列遭遇。女主角因为五块钱引发的误杀,被判入狱。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1999年。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本片获得十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1999年。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儿子骆玉生在城里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教书,骆老师莫名地被打成右派,被带走了。她坚决拖着疲累身躯远行找寻,几经辛苦,人平安回来,两人相爱四十年。2000年该片在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银熊奖。


《鬼子来了》(姜文),2000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盲井》(张扬),2003年。三个农民挖煤工,在私人煤矿其中两人砸死另一人,谎称是塌方砸死的,索赔,一个谎称死者表哥骗到钱,离开的路上抛弃骨灰,喝酒,逛窑子。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


《鸡蛋和石头》(黄骥),2012年。十四岁的初二少女姚红贵和舅父母在农村生活,她正在惶恐地等着迟迟不来的月经。红贵有个男朋友阿九在矿上做工,平时红贵常给他送鸡蛋,阿九拿石头刻印章也很有一套。该来的始终要来,红贵终究是怀孕了,孩子很快被打了。终于,春天来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金虎奖。


当我一一地研究了这些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之后,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获国际大奖的电影确实不少,但是几乎都是一个基调:贫穷落后、恶习旧俗、病残丑恶!这些曾经让电影人和观众感到自豪的影片,此刻却让我感到无尽的压抑!
这些获奖影片,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好影片,可以让我们深刻理解影片所揭示的内涵和时代背景,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当他们看了这样的电影,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电影代表了中国的全部,这些电影真真切切地成了强化中国愚昧落后与贫穷丑陋的有力工具了。


在反观好莱坞电影,在好莱坞大片中,美国军人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正义的化身,要么就是美好的爱情,强大的科幻技术,脑洞大开的思维,传达的永远都是正向的、美的东西。我们有那么多的好电影,展示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展示我们中国人聪明智慧,展示我们强大渊博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让这些电影走出国门走到世界的舞去展示一个多元化飞速发展的中国。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内,与其它传播方式相比,电影是最直观、最有力的传 播工具,在传播影像、娱乐众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换句话说,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的电影去展示中国人的精神。


页: [1]

格子村·爱在欧洲 | Email:loveateurope#gmail.com(#换成@)

找欧洲导游翻译包车、找英国留学中介
找希腊|荷兰|匈牙利|葡萄牙本地移民中介
招商合作,请加QQ 20092857